小時候少年壯志,讀到像三國演義,水滸傳這樣的經典時,對裡面的英雄人物確實是充滿了敬佩和羨慕。後來學了一些儒家的思想,”禮記大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段文字後人把它概括成一句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成了中國儒家知識分子一生追求的目標。
前面的半句修身齊家,與另一句古話三十而立,確實是一個人從少年到中年的寫照。少年時主要的精力是集中在讀書上學,忙著學習知識、技能。青年時的精力是成家立業。在社會高度發達,信息資訊飛速傳播的今天,每一個人的竟爭對象己經不是小時候一起摸泥巴,玩捉迷藏的小朋友了。
世界的扁平化、全球化的結果,發展的空間被充分的拓展,竟爭的對像也變成是來自五湖四海。生存竟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這個時候大部分人確實是沒法顧到治國平天下,因為自顧不暇啊。在有的高科技公司為了激勵員工,打出旗號,宣稱要做”改變世界”的產品,也是看到員工心理上的渴望,提供一個把工作和願景結合的目標,從而激發員工的工作主動性。但是員工的首選其實還是工資收入以及發展的潛力,真的被”改變世界”怱悠的應該很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齊家直接跳到治國,反映了中國古人對建功立業的嚮往。但是縱觀中國文化,很少有對社區的闡述以及建議。這裡也是中西文化的不同。
以前在東部新澤西、費城生活,到了冬天,經常聽到朋友說起美國鄰居幫忙把家門口的雪掃掉了。後來搬到加洲,住在了有HOA , 也就是小區管理委員會的房子,發現HOA 就是一個小小的民主社會,完全靠自己社區的居民選出人員來管理。可以看出西人的政治參與度和社區的服務意識。他們相對更加重視社區,比較願意在社區裡提供自願服務。
反觀華人雖然有平天下的志向,但是要拿出時間精力服務社區而且很可能是沒有任何回報時,傳統的想法”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就會乘虛而入,社區的事聽安排就好了,或者也是等別人出頭了再說。這樣不僅沒法體現自己的愛心也喪失了參與社區的主人意識。
西方文化毋庸置疑是受基督教的影響很深的。聖經裡有很多關於鄰舍的經文。其中很有名的一個就是耶穌為了解釋誰是鄰舍,說的那個著名的撒馬利亞人的比喻。
路加福音10:30-37節:”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 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 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惟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這裡重點是說象祭司、利未人這樣的大人物見到遇難的人,漠然不顧,反而是當時社會上看不起的撒馬利亞人願意停下來提供幫助。這個故事清楚地說出了什麼樣的人是被耶穌看重的,什麼樣的事是被耶穌看重的了。 “平天下”成就功名,多少有點功利的成份,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善待身邊的人,可能毫無利益和收穫,默默地掃他家之雪,你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