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值是美國中小學註冊入學、大學本科和研究生offer漫天紛飛的時候,正態分佈的曲線上,幾家歡喜幾家憂啊。如果你被好的offer砸中,恭喜恭喜恭喜你啊,薇言和你聊聊教育和遠方;如果你與夢中學校失之交臂,薇言同學奮力和你一起來噴教育,逮妖怪,恢復好心情,深信上帝關上一扇門,也會打開一扇窗。
我們華人的普世價值是孩子,特別是孩子的教育,是浸透在骨子裡的,寧可大人受苦,也不能讓孩子委屈—– 最近國內的反腐新片《人民的名義》出場的第一個貪官,自己吃喝住房都極其樸素低調,但是孩子的各種補習班一個都不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啊。善於理性思考的北美家長們或許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思考成功教育的法門和爬藤秘笈,希望找到最有效的算法,把娃這個變量放進去,自動run結果啊。
上週看到萬維剛老師的文章《好學生和差學生的區別》,他以自己兒子上憲章小學(Charter School),繼而轉到公立小學的對比觀察,以及針對中學生對學校態度的調查問卷,得出兩個結論:1. 學校對學習沒有直接的作用,而重要的是提供一個社區環境;2. 從學生角度看,任何學習的本質都是自學,老師再厲害也不能替代你去思考問題。該文提到的兩個對比學校就在南灣,看起來特別親切,且學者的認知和普通老百姓的直覺是一致的,實在很安慰,畢竟大家都是人啊。
和孩子教育相關的,該文作者去年曾策劃過一期視頻,是講美國的教育分層(針對糟糕社區的KIIP,普通公校,好學區公校,私校),他說雖然美國的所謂素質教育和中國的應試教育看起來不一樣,一個是在刷經歷,一個是在刷分數,但是本質上很像,都是在培養“取悅家長和老師的高手”,表面光鮮亮麗,內心充滿焦慮,怕失敗,怕挑戰。和北大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北大教授錢理群之語)相似,藤校的錄取標準本質上在逼孩子裝貴族,培養的大多是為華爾街和諮詢公司打工的優秀的綿羊(耶魯教授William Deresiewicz之語)。
以上兩個觀察結合起來看,一方面很安慰人,畢竟有時候我們沒有辦法選擇環境,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強不息,還是有突破口逆襲成功。另一方面,也很尷尬,因為中美兩種教育制度裡成功的人,往往不是真正快樂的人,焦慮恐懼,迷茫沮喪,是不是有悖於教育的初衷呢?
1. 教育的目的
教育,不光是漲姿勢,更是生命的長進;不是取悅人,而是讓生命本身能聽到、聽懂、並回應上帝的呼召;成績、才藝和領導力是副產品,不是目的。舊約聖經上有個神話般的存在叫摩西,是埃及公主收養的以色列人,貴為埃及王子,接受的教育是私立中的私立,藤校中的藤校—– “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 (徒7:22)但是,當王子的他生命色彩比較灰暗冷酷,或許是因為沒有民族的歸屬感,或許是因為宮廷鬥爭中失利,聖經上沒細說,總之他看起來很不高興也很迷茫,否則不會憑血氣打死埃及人,被迫逃亡曠野。曠野和皇宮比,是“生活沒種,精神有種”的那種感覺,摩西開始沉靜下來,直到有一天,聽見了上帝在曠野的烈火中呼召他,讓他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這是摩西的生命的轉折點。備註呼召之後,生命的色彩越來越暖,為人謙和,有愛心,有忠心。千年後,歷史的大手抹去了摩西念過的書上過的學,但仍留下他舉杖分紅海的珍貴瞬間。
明確了教育在永恆裡的目的,我們就可以從刷分數/刷經歷的泥潭中抽離出來,用天上的眼光看地上的事情——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糾結成長中的錯誤,不求全責備,因為我們看見被上帝召成就大事的人也是會犯錯的(摩西殺人),膽怯的(彼得不認主)。上帝的恩典裡放得下你我的錯誤、羞愧、不足、和個性,這恩典的核心是愛,恩典引導孩子進入真理。
2. 鎮定和隱藏
生命長進,要學會鎮定和隱藏。鎮定是對大人說的,特別像我這種猴急的人。面對孩子成長中的錯誤、抱怨,你一動怒,就輸給情緒了,因為一旦給它開門,它就如潮水淹沒你的智慧。而鎮定的訓練來源於信心,不是對你眼前這個小傢伙,而是對精心創造這個小傢伙的上帝。
聖經上記載,以色列人前有紅海,後又追兵,開始抱怨啦,摩西說“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 (出14:14)心要多大,才能說出這麼鎮定的話語。動畫片《埃及王子》這一段演繹的很好,摩西的眼神很複雜,低頭看著手中的,輕輕的嘆了一口氣,靜默的走進紅海,雙手握杖向天舉起,仰頭閉眼,沒有出聲,這時候深沉的畫外音接入“It is this staff. You shall do my wonders.” 然後摩西伸杖到海裡,海水就分開成為兩道水牆。摩西的鎮定和信心絕不是秒變的,還記得他以前的衝動和血氣麼。他平日和上帝說話的時候,心中肯定有對不確定性的疑惑恐懼,對未來方向的迷茫,肯定有禱告不蒙垂聽的經歷,但是在時間的歷練和上帝的恩典中,無知後悔愧疚害怕恐懼迷茫都被包容和掩蓋,呈現出的是精金般的信心。
這裡面似乎暗含著一個禱告操練的步驟,是練就信心必不可少的功課。主耶穌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6:6)主耶穌憐憫我們,讓我們進內室,或許是想讓我們不要分心,不要在乎在人前的自己,而是真實的面對自己。掏心窩子說真話,不在乎正確,不在乎人前的榮耀,苦衷疑惑不滿統統倒出來,上帝必然為我們解惑。
隱藏的另一個層面是給自己培育一塊學習的自留地,不必尋求別人的認可。正如主耶穌教導的“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天父的賞賜了。”(太6:1)暗處考驗的是內心的真訴求。
暢銷書《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上有異曲同工之說“While all acts of kindness are inherently wonderful, there is something even more magical about doing something thoughtful but mentioning it to no one, ever. Rather than diluting the positive feelings by telling others about your own kindness, by keeping it yourself you get to retain all the positive feelings. ” 如果說暗中的行善會給自己不被稀釋的真誠暖意,隱藏的學習則樹立真正獨立的人格和精神的免疫力。如果我們的努力學習、多才多藝、和悲天憫人是為了迎合錄取制度的需要,那麼我們沒被錄取,就會覺得心裡不平衡;而如果我們真的愛學習、才藝、和社區服務,明白這全是為了成全更好的自己,即便沒有被錄取,那又怎樣,我們的好處不是已經得到了麼。
3. 環境
既然說到環境,不可避免回到學區的話題,究竟是好學區讓學生更優秀,還是本來就優秀的家長群居在好學區,是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超出本文的範圍。我相信,上帝賜給孩子們的能力是為勝任上帝交給孩子們的使命,家庭的引導和父母的信心可以勝過周遭的環境。
2016年有一期時代周刊的封面文章“Super Families: Secrets of Raising Successful Children”(標題黨?成功學?)印象深刻的是一個波多黎各的移民家庭,在孩子們小的時候,住在芝加哥downtown的危險社區,晚上可以在子彈聲中入睡的那種地方,這樣令人絕望的環境裡,每天晚上父親在熟睡的孩子們的床前給自己和孩子打氣“I can do it, you can do it.”希望睡夢中的孩子在潛意識裡得到他的祝福。不談他為孩子們做了其他什麼,單憑著這滿滿的驅動力和信心,我覺得他的孩子們不會差,雖然在一個差區。而在有信心的家庭支持下的孩子,差的社區體驗,成為美好的祝福,讓他們在今後服務社區幫助他人的事業上有深刻的看見。
最後,我們回到聖經上看兩個人的成長環境。摩西的媽咪看起來是精明的,在埃及王要殺以色列的長子時,她把摩西裝到蒲草箱放到水邊,估計她觀察到宮裡的人會到河邊來吧,希望摩西能被富貴人家收養,可憐天下父母心啊。果然,埃及公主來,見baby摩西顏值很高,心生愛憐,收養為子。皇宮是好區吧,那又怎樣,雖然接受了最好的教育,王子的生命仍然是灰暗迷茫的,直到他聽到上帝在曠野的呼召。天國的王子耶穌,生在馬槽裡,長在無名小鎮拿撒勒(“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約1:46))算是差區吧,並且耶穌也沒有接受系統的神學訓練。那又怎樣,雖然在差區,並沒有妨礙他生為人子的使命,活出人類歷史上唯一的完全生命。差別在哪裡,你我心中自有答案。
天色已晚,該收網了,抓住大小妖怪三個,明兒放點蔥薑蒜炒來吃了,今兒你睡個好覺。